百家讲坛的赵玉平教授盈富配资,曾苦口婆心地告诫年轻人:
亲人不可太近,太近则生上怨,近人不可太亲,太亲则有下祸。
人与人之间,有一条社交铁律叫“人近则贱”。
距离过近,彼此间的尊重与体谅便荡然无存。
健康的关系从来都亲疏有度,远近相宜。
01
英国剧作家毛姆刚涉足文坛时,结识了一位读者。
对方十分爱慕毛姆的才华,经常写信分享有意思的事。
毛姆也很感念这位读者的喜爱,每次都认真回信。
一来二去,二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。
一次毛姆突发奇想,邀请对方来自己的家中小住。
结果刚一见面,只吃了一顿饭,毛姆就狼狈地“逃了”。
起初,对方还保持着一点矜持与克制,但几句闲聊过后,就勾肩搭背地让毛姆请客。
他毫不客气地拽着毛姆去了当地最高档的餐厅,点了鲑鱼、鱼子酱、羊排、白葡萄酒……
一旁的毛姆心中盘算着,这顿饭吃完他就破产了,连下个月租金都没了着落。
他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拮据,没想到对方竟大声嘲笑起他来,说他是“落魄文人”。
也许朋友只是没把毛姆当外人,但毛姆却像冤大头似的,被狠狠宰了一顿。
后来毛姆慌忙找了个借口“消失”了,再也没有理会这个人。
梁实秋在《谈友谊》里说:
“与朋友交,久而敬之,敬也就是保持距离,防止过分亲昵。不分你我的亲密关系,其实是对友情的一种伤害。”
人和人之间最大的错觉,就是“亲密无间”。
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不可入侵的领地,允许别人长驱直入,自己就无处藏身。
杨绛在社科院住宿舍时,发生过一件很不愉快的事。
作为大学者,他们向来深受同事敬佩,其中有位同事,就想搬来同住。
杨绛念及都在一个单位,也就答应了。
结果同事搬来后,低头不见抬头见的,竟一改从前的和善,变得锱铢必较起来。
最夸张的一次,是杨绛的女儿钱瑗请了一个钟点工帮忙清洗家里的衣服。
在一旁的同事看到后,硬是要求钟点工先帮她家洗。
钱瑗一口拒绝,谁料这位同事恼羞成怒,打了钱瑗一个耳光。
这一幕恰巧被杨绛和钱钟书看见,气得他俩也和同事动了手。
可见,人与人之间不能离得太近盈富配资,太近则“贱”。
你越是重感情,越容易被没有边界感的人冒犯。
喝酒不超六分醉,吃饭不超七分饱,待人不超八分情。
适当保持距离,不是冷漠凉薄,而是对自己的保护。
02
画画,讲究“留白”的艺术。
纸面上那一处空白,往往最引人想象。
若画铺得太满,便显得杂乱无章,令人望而生厌。
人与人之间,亦是如此。
过从甚密,边界模糊,人容易失了克制,惹出事端。
哲学家加缪和萨特本是一对密友。
关系最好的时候吃住在一起,出入形影不离。
一年,生性风流的萨特,爱上了法国的一位“月亮女士”,令伴侣波伏娃痛苦不堪。
这本是萨特的私事,他自己也在情感旋涡中,有点迷茫和不知所措。
他本想静一静,谁料加缪忽然插手,公开责怪他无耻,替波伏娃鸣不平。
一时间舆论炸开了锅,各种编排、谣言夹杂着恶意席卷而来。
萨特不堪其扰,立马断了与“月亮女士”的交往,与波伏娃和好如初。
眼见风波平息了,但萨特却恨死了加缪,专门去大吵了一架。
好好的一段友谊就这样戛然而止。
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名词——个人边界。
我们每个人在身体、精神、物质等各个方面都和周围有种明显的界限,表明什么是我们愿意做的,什么是我们不情愿的。
当这条边界消失,我们就失去了主体性,而对方便可以堂而皇之地涉足我们的生活。
一旦他认定“我的是我的,你的还是我的”,还会反过头来责备我们付出得不够多。
埋怨、责备、诋毁……随之而来,再想想曾经的亲密,心里就更觉凄凉、难过。
作家苏心说:
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就像两棵共同生长的树木,彼此靠得太近了,互相滋扰遮挡,肯定长不好,甚至会枯萎。 保持适度距离的守望,才能枝繁叶茂,华枝春满。”
与人交往,守住距离是修养,把握边界是智慧。
越是关系要好,越要小心翼翼地保持安全距离。既能照看彼此,又能留出余地,才是成年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。
03
非洲有一种豪猪,身上长满硬而尖的毛刺。
天气寒冷的时候,它们就聚在一起互相靠近身体取暖。
但是当它们靠近时,身上的毛尖会刺痛对方使它们立刻分开。
分开后,因为寒冷它们又聚在一起,聚在一起因为疼痛而又分开。
如此反反复复,最后它们终于找到了最佳距离——在最轻的疼痛下得到最大的温暖。
人际交往也是如此,找准最佳距离,是一门高超的社交艺术。
翻译家王际真和是至交。
两人都热爱文学,经常一起聊学术,谈写作。
只可惜几年后,王际真决定去美国深造。
大伙都以为沈从文不舍,纷纷苦劝其留下。
然而沈从文非但没有挽留,还很热情地张罗着朋友的出国事宜。
最终,王际真去了国外,二人自此分开。
几年后国内局势不稳,有人劝王际真接沈从文出国,避避乱。
王际真也“无动于衷”,只是写了封信,让沈从文多保重。
因为他知道“从文,他是不会离开故土的”。
因为了解彼此,因为都在替对方考虑,这对好友一辈子远隔重洋。但他们之间的感情,却历久弥坚,支撑着彼此走过茫茫岁月。
复旦的陈果老师,打过一个比方。
人与人就像两个王国,各自应当保持着宽阔、自然而舒适的疆域。
越是亲近的人,越不能以爱之名,乱打感情牌。
最好的相处模式,莫过于关心而不干涉,尊重而不束缚。
就像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说的:
一段关系的最理想状态是——双方随时可以离开却永远不想离开。
一天,一个小和尚问师父:
“和朋友之间,如何才能保持很好的相处之道?”
师父指了院子里的一棵苍天大树,然后对着小和尚说:
“当它还是种子时,你要频繁地为它施水浇肥,当它树苗长成后,你却要及时帮它修剪。”
交朋友,跟养树是一个道理。
一开始相识要彼此滋养,可当感情好到一定份上,就得有所警惕。
关系上一旦亲密过度,就会丛生藤蔓,引来不必要的纷争与麻烦。
真正深厚的感情,并不需要我们靠得那么近。
反而是“边界意识”,最终保全了彼此间的情分。
点亮赞吧,与朋友们共勉。
贝格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